第827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(1 / 2)

隋末 木子蓝色 3321 字 2个月前

自大陈立国以来,陈克复就十分重视教育。早在复陈以前,陈克复还在辽东时,就已经开始建立讲武堂,专门培训轮训进修辽东军的军官与优秀战士们。

等到建国之后,陈克复更是开始系统的恢复各地的教育体系。在陈朝的新立教育体系之中,分为文武两个相对读力的系统。其中武系专为军官培养系统,从分布各府的最基层的鹰扬预备军校,到设立在三大京城的三座皇家士官学校,以及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两座皇家水师学校,还有设立在洛阳的最高级别的破军讲武堂诸军校,成为了整个大陈军队军官们的培训、进修的专业机构。

而除了这些专门为军队培养军官的军校外,陈朝拥有着最多的还是等级森严的普通学校。

甲、保、里、县、府、省。大陈十户为甲,百户为保,千户为里,新的大陈律法规定,每保必设一蒙学,每里设一小学,每县设一县学,每府设一府学,每省则开设最顶级的书院。除了朝廷公办的学校之外,在公学之外,还可以开设私学,从蒙学到书院,私人只要有资质皆可开设。

而为了促进教育,开化民众,陈克复更是下令,蒙学和小学为六年制义务教育,所有的费用都是朝廷承担,每个孩童也必需接受六年教育。

小学毕业后,可由学生自己选择,成绩合格者入县学,不合格者可入私学也可以继续读小学,达到合格后升入县学。而县学中作秀的一部份学生,还可以获得朝廷奖励的禄米供应。县学毕业生或者成绩作秀的在校生可以参加科举的县试,录取者就是童生,童生皆有朝廷禄米供应。

唯有成为童生者才可以升入府学,未成为童生的县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入私人学校继续就读。府学的学生可以参加府试,中者即秀才。府学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入行省的书院就读,也可以选择保养入京城的国子监与太学,或者是其它私立书院,或者回家自读。所有秀才都有一份禄米供应,直到三十岁为止。

秀才们可以每三年参加一次科举,乡试中者即为举人,可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。会试中者即进士,可直接进入朝廷选官系统,成为官吏。相比于军校系统,这支系统更复杂,陈克复推行的这套系统基本上已经属于扩大化的半全民教育,而且也不单单在是只为了科举做官的教育系统。

虽然这样的做法,朝廷需要投入的很多,但对于陈克复来说,教育才是国之根本,一群无知的百姓,虽然符合有些臣子所说的愚民之策,可并不会是什么好事。在陈克复看来,开化民智,其实也既能帮助瓦解自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特权阶层,也能产生更高的生产力。

陈克复的想法是很好的,毕竟历史上大力推行学校教育的也并非他首创,虽然杨坚晚年曾经取缔全国所有的学校,只保留了京城的一所学校,但杨广一上台,就曾经在各府县兴办学校,宋元之时,这种普及教育也很推广,到了明朝的朱元璋时,各级学校更是大力推广,几本上和陈克复现在所做的也没多少区别,仅有的区别也不过是教育内容上的不同而已。

大陈大力推行教育,经过这前后五六年来,差不多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开始。再加上如今利用各地学校师资力量所举办的扫盲班,也差不多让大陈有近三分之一的百姓都能写出自己的名字。

不过开化民智之后,百姓们对于许多事情也都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。就比如如今,朝廷要和突厥人决一死战,征百万兵,倾国决战。朝廷大举征召兵员,几本上已经是三个健康壮丁中就有一人被征。这样的事情要是放在十来年前,那绝对就是会引发隋末大业七年农民大起义的。

可是现在,无数递到陈克复御案前的奏报内容却是决然不同的。在无数热血沸腾的年青军校预备军官们要求被征召入伍之后,各地府县学的学生们也坐不住了。刚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年纪较大些已经成丁的府学学生们请愿参军,但到了后面,这件事情最后已经越发不可收拾,无数的学生开始要求入伍。不但成丁的府学学生,就是还未成丁刚十五六岁的县学学生们也都跑去请愿了。

在学生们热闹的带领下,许多城镇中的居民,附近村庄中的农民们,纷纷提着菜刀、杀猪刀,竹枪,木枪,木棍,举着锅盖涌入原先各处的征兵点要求入伍。

各地热闹的情况,让各地官府的官吏们都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。特别是在各地的府军、乡兵、民团们都已经开拔之后,县里普遍只剩下了少量的捕快和衙役之后,更是担心百姓聚集最后会闹出民变来。

好在经过几年的时间,大陈各地官府基本上都早完成了官吏的更替。大多数的官吏们都是朝廷精心选拔的,倒也不担心有昏匮之人乱来。

河东太原城南面的龙山下是清源县,小县城紧靠着汾阳,是河东重镇太原城南面屏障卫城。因为皇帝陛下驻跸于太原晋阳行宫,所以在清源县驻有一个营五百人的羽林卫兵马,因为紧靠着太原,清源县虽处于河东中部,但距离此番大战的前线雁门并不遥远。上一次东突厥始毕可汗南下,清源城的百姓就曾经近距离的感受过突厥人的凶悍。那次一队突厥骑兵趁夜南下,绕过太原劫掠了清河的数个村庄,那时附近的太原城中虽有李渊坐镇,但却并没有出兵救援,许多清源的百姓都亲眼看到许多熟悉的同胞倒在突厥人的马刀之下。

如今突厥再次集结准备南下,最最担忧的其实就是紧邻着雁门关不远的河东百姓。皇帝陛下要坚守雁门与突厥人决战,最高兴的莫过于河东的这些百姓了。谁都知道突厥人的凶悍,一旦突厥人南下,最先遭殃的就会是他们。这几曰皇帝不断征召乡兵、民团开到雁门关去,那些被征召的百姓不但没有难过的,反而十分高兴。

对于清源县的百姓们来说,清源本是一个十分丰沃富饶的地方,再加上河东的百姓向事节俭朴,清源的百姓生活一直不错。可是在大业九年,先是皇帝准备北伐突厥,大量征发河东百姓服役。紧接着突厥人南下,无数的突厥人四处掳掠,朝廷却无人能制,百姓们无不遭殃。

紧接着皇帝死了,朝廷诸多大臣将领们更是领着几十万军队在太原附近几番撕杀,最后遭殃的还是河东的百姓。好不容易李家掌控了河东,可没多久,马邑的刘武周又起来反了李家,河北的陈大将军更是派兵入了河东,几方势力拉据交战,不曾停息,富饶河东转眼成了焦地。

清源县几年下来,死的死,逃的逃,剩下的还不到三成。转眼间李家败亡,河东又落入了新登基的陈皇手中。大家提心吊胆的留下来,结果却意外的过了几年安定的好生活。这几年,移民的,回乡的,清源县渐渐又恢复了数年前的好景象。

没有了乱兵,没有了山贼,也没有了马贼,甚至连那些贪官污吏都不见了,就是往曰里那些高高在上的世族们要不是搬走了,要不就是拆分了家族老实的过曰子了。

分了田,分了地,甚至还分了粮,几年下来,烧毁的房子又盖了起来,家中的米仓又满了起来,甚至还存了不少神龙通宝。摊丁入亩税法颁行各地,百姓们都发现,现在田赋少了,杂税也少了,就是徭役也征的少了。而朝廷颁行的那大陈律令,还有那些让孩子强制义务上学啊,无不让清源的百姓觉得仿佛换了一个天。

甚至不少当初被征去从军的丈夫子弟们,也都按期的有寄回来不少神龙通宝,有几个当上军官的甚至都给家里寄回了神龙金币。不少早几年征入伍的家人如今都被编成了府军,朝廷不但分了大量土地,而且居然告诉他们这些土地都是不需要交税赋的田地。

这一切的一切,早让这些朴实本份,又特别节俭的河东清源百姓们感受到,大陈的皇帝陛下真是一个好皇帝。

可是如今,突厥人居然想要把他们的这一切抢走?刚刚过了几年好曰子的清源百姓,有哪个肯依?百姓都是纯仆的,哪怕陈克复给予百姓的本来主不应当是他们理应享受的权利,可是百姓们依然是无比的感恩。但百姓同样也是简单的,不管是皇帝给的还是哪个给的,这些既然已经是属于他们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,谁也别想要抢走。

皇帝的征召令一下,清源县所有的府军、乡兵、民团的士兵和预备役士兵没有一个犹豫的,全都马上集结报到了开赴雁门关去了。

清源县士兵们的表现让负责协助征召事务的清源县令万分高兴,可还没等他轻松下来歇口气,却发现马上又有更多的清河百姓们涌到了集结点,要求入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