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佛眼观天(2 / 2)

不良引 君不贱 2032 字 21天前

“惭愧,在下所见与他们无异,的确是亲眼见到八部天龙神罚杀生。”

慧云淡淡一笑,手轻轻按在秦无衣胸口:“佛眼所观世间万物不是用眼睛看,而是用心看。”

“用心看?如何看?”秦无衣不解。

慧云抬手指着破庙中神像问:“施主可知庙中供奉的是哪位菩萨?”

秦无衣抬头看了一眼,神像形如童子,五髻冠其项,右手持金刚宝剑,左手持青莲花,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,坐骑为一狮子,开口答道:“文殊菩萨。”

慧云双手合十向文殊菩萨礼拜,神情谦恭说道,在南北朝的时候,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,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,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,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。

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,弘忍渐渐的老去,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,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,大家都做一首有禅意的诗,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。

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,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诗,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。

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,在院墙上写了一首诗,身是菩提树,心为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,这首诗的意思是,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,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,和种种邪魔,是一种入世的心态,强调修行的作用。

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首诗的时候都说好,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,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。

庙里有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后,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首诗,慧能不识字当场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。

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首诗,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诗的旁边。
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有这首诗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,世上本来就是空的,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,心本来就是空的话,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,任何事物从心而过,不留痕迹,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,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,就是所谓的开悟了。

“施主用眼看,面前神像是文殊菩萨,而贫僧有心观,庙中空无一物,诸天神佛罗汉已于贫僧心中。”慧云淡然一笑心如止水说道,“施主所忧虑之事不可眼观而是心辨。”

秦无衣苦笑:“禅师所言艰深难明,不过想来你也不会明言。”

“凡是因果,一切随缘。”慧云额首一笑。

“在下也不追问其中玄机,只问禅师最后一件事。”秦无衣走到慧云面前,“禅师深夜引我们到此,又意欲何为?”

“出家人不打诳语,事先在宁施主家有意相瞒实属无奈,还望诸位见谅,我去见宁施主,是因为有事相求。”慧云直言不讳。

羽生白哉在旁解释:“当年我救回宁汐,怕她行踪败露招惹杀身之祸,刚巧禅师在京中寺庙,我便恳请禅师暂时收留宁汐,等事情平息后才将她重新安置,所以禅师知晓宁汐的身份和下落。”

秦无衣注视慧云良久,意味深长问:“禅师是得道高僧,能有什么事相求宁汐?”

慧云也不隐瞒:“贫僧让宁施主为我绣一件袈裟。”

“袈裟?”顾洛雪表情疑惑,“禅师被太后亲封为靖国大法师,又恩允紫袈裟加身,禅师的袈裟都由宫中专门绣制,为何要寻坊间女子绣袈裟,而且看禅师装扮,想必此行秘而不宣,禅师到底有何难言之隐?”

“先帝曾赐贫僧一件红锦金丝袈裟,此番入京,太后又赐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,太后有意择良辰吉日展示这两样东西。”

羽生白哉:“太后此举是为彰显法师圣德高功,为何禅师有所顾虑?”

“诸位不知,出家人四大皆空,而贫僧多年又云游四海,先帝所赐的红锦金丝袈裟早已被鼠虫所噬,先帝御赐之物被毁,贫僧不怕太后怪罪,却担心此事会牵连佛门,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,曾与宁施主有一面之缘,知道她绣工精湛这才想让她绣袈裟以解困局。”慧云神情磊落说道,“兹事体大,贫僧不敢有闪失,所以听到有人拜会宁施主,只能暂避到房中,偷见到羽生施主时便知瞒不住,便引诸位来此说明真相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”秦无衣拍了拍肩头的飞雪,“时候也不早了,我等就此别过。”

三人出了庙门,羽生白哉跟上秦无衣:“为什么不继续问?”

“问什么?”顾洛雪一脸茫然。

羽生白哉说道:“禅师有事相瞒,绣袈裟是真,但还有其他事没有说。”

“佛家戒律中,五戒最重,其中便有不妄语,慧云是得道高僧,不惜毁掉毕生修为也要隐瞒,修行之人破戒难成正果,他宁可不成佛也不透露的事,你认为我能从他口中问出来吗?”秦无衣对着双手哈了一口气,“不过我倒是觉得他刚才说的佛眼观心是另有所指,慧云好像知道了什么,他虽没明说但却在暗示我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