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8章 何以应对(1 / 2)

明扬天下 何昊远 1571 字 25天前

***

以一国之君为质,自古以来就是极其罕见之事;

象朝鲜,也只是以两个王子为质。79阅

而夫差与勾践有杀父之仇,越国战败之后,勾践才不得以前往吴国为质。

从法理上来说,以一国之君为质,就等于是把整个国家交给别人了,别人让你怎么样,你就得怎么样。

现在满清尚有一战之力,便甘愿自去帝号,送公主和亲,以国君为质,主动退出长城以外。这一系列的做法,着实令人意料不到。

殿上的秦国大臣为此议论纷纷,艾南英等学者型的官员,甚至了出了由衷的感叹“天下可罢兵矣!”

秦牧让人先将瓜尔佳.希福先带下去后,御使夏之远第一个出班奏道:“秦王,上古圣君,无不怀之以仁,厚德载物。圣人又言,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诚服也。

如今北夷既然愿意主动退出长城以外,并以其君入质,永为屏番,足见其心之诚,臣以为吾王当以仁德之心,赦免其往日之罪行,以免中原万千生民再受战火涂炭。”

给事中黄亦达接着出班奏道:“秦王,能不动刀兵收复中原,实乃吾王仁德之感召,使狄夷不敢有逆盛德。臣也认为,吾王可赦免建奴往日之罪,化干戈为玉帛。于内,让万千百姓免于战火涂炭;于外,令诸夷心悦诚服。如此,大秦幸甚,女真幸甚,天下幸甚!”

随着出来表态接受满清求和的人越来越多,最后连礼部尚书覃秋白、刑部尚书白铁、吏部尚书杨廷麟、工部尚书宋应星、翰林学士顾炎武、礼部右侍郎卞狄、国子监祭酒罗万藻、礼部左侍郎艾南英等一大批大臣也站了出来,请秦牧接受满清和议,以便能和平接管中原。

他们认为这样不但可免去数十万大军北伐的巨大耗费,同时可避免中原再受战火摧残。总之。这对大秦而言,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
六部尚书之中,只有兵部尚书何亮,户部尚书刘伯全没有站出来。

其实。刘伯全比谁都希望能和平接管中原,免去用兵。

只不过他习惯了唯秦牧马首是瞻,秦牧没有表态,他从不愿先表态。

秦牧放眼望去,殿中支持接受满清和议的大臣已经超过半数,他看了看司马安,发现司马安脸色凝重;旁边的路振飞若有所思;李源则显得颇为意动。

秦牧暗暗慨叹,多尔衮不愧是狡猾的獾子,在屡经大败之后,他抛出以君为质。退出长城以外,送公主和亲这样的条件,使得秦国很多大臣都相信了他求和的诚意。

就连秦牧也不敢肯定,多尔衮答应退出长城以外是不是真的;

多尔衮算得上是个雄才伟略的人,能屈能伸。当初为了保持满人内部团结,他甘愿放弃帝位,推出六岁的福临,在帝位的强烈诱惑面前,古往今来就没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。

以多尔衮的睿智,不排除他为了保存满清元气,真的舍弃中原退出关外。

毕竟眼下真退出关外的话。对满清而言,未必是坏事。

不管怎么说,多尔衮这一招使出,他就抢到了道义的制高点。

如果秦牧不同意他的求和,坚持要兴兵北伐,就会遭到秦国很多官员的反对。使秦国内部难以上下一心,拧成一股绳。

同时还能给秦牧扣上一顶“不顾天下百姓死活,好战成性”的大帽。

这顶大帽一但扣到头上,秦牧在秦国百姓中的声望必将大跌。

更可虑的是中原的百姓,本来可以免受战火摧残。安然回归大秦了,因为秦牧不接受和议,坚持发动战争,让他们再次陷于战火之中,到时,中原的百姓还会支持秦军北伐吗?

这民心一失,战争的天平就会向满清有利的一面慢慢倾斜。

而秦牧如果顾忌这些,一但开始与满清和谈,金陵与燕京之间一来一回,至少也要花近两个月时间;

最后不管谈得成谈不成,多尔衮都能达到把战争拖到夏收之后的目的了。